产品目录
蒸汽流量计
涡街流量计
孔板流量计
压缩空气流量计
气体流量计
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
旋进旋涡流量计
金属管浮子流量计
气体罗茨流量计
电磁流量计
涡轮流量计
椭圆齿轮流量计
水流量计
液体流量计
超声波流量计
磁翻板液位计
浮子液位计
浮球液位计
玻璃管液位计
雷达液位计
超声波液位计
投入式液位计
压力变送器
差压变送器
液位变送器
温度变送器
热电偶
热电阻
双金属温度计
相关产品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3655235852
服务热线:0517-86801009
公司传真:0517-86801007
公司邮箱:1464856260@qq.com
公司地址:江苏省金湖县理士大道61号
浅析水蒸汽流量计风控机制的设计与实践
1 水蒸汽流量计及主要环节
1.1 水蒸汽流量计概述
铁路燃油汽车配送加注模式是借鉴 J IT 模式,根据各站 段需求,采用汽车油罐车到就近炼厂地付站、省市级油库 或机务油库提油,再运送到需求站段,并直接为机车及调 车机加注的燃油供应模式。水蒸汽流量计区别于燃油由炼厂直 发铁路油库的传统模式,主要针对油库停用后的站段燃油 需求以及长途空跑回库加油的调车机燃油需求。
水蒸汽流量计开展后站段实现燃油零库存管理, 油库相关运维费用不再产生;对于原本长途加油的调车机,实现在站段直接加油,避免了长途空跑对人力、时间、油耗以及正线资源的浪费,大幅提高了调车机工作效率。
1.2 水蒸汽流量计的主要环节
1.2.1 取油环节。取油环节是指作业车辆持提油单据至取油点取油的过程。集中采购渠道的取油点选取附近“三桶油”炼厂地付、“三桶油”省市级油库、机务油库 3 种之 一,油品价格、油品质量与炼厂直发资源一致,3 种资源中综合考虑运距、资源满足、提油便利及运输道路等因素,按综合成本*低选取资源。非集中采购渠道的资源来源多 样化,油品价格一般按市场价格确定。
1.2.2 运输环节。运输环节是指作业车辆由取油点至加注 点运输的过程。铁路燃油的汽配运输环节应由具备危化品 运输作业资质的公司、车辆、人员负责。作业人员根据取 油点位置、同批次连续作业的多个加注点位置、作业时间 等因素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对沿线多个上油点配送加注, 运输车辆及运输路线应由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备案。
1.2.3 运输中途的储存停放环节。运输中途的储存停放环 节是指作业车辆在加注作业间歇,对车内余油进行储存的 过程。根据相关法规,危化品运输车辆,应停放在经审批 的场地内,且应有消防、监控等安防设施。
1.2.4 加注环节。加注环节是指作业车辆在铁路生产场所 内对铁路用油装备 (机车、发电车等) 开展油品加注的过 程。车辆到达作业场地后,清理作业区域,放置作业警示 线及灭火器材,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后开始加注。加注完毕 后,作业人员与铁路工作人员共同确认加注数量,填制油 品配送单及其他相关单据。
2 水蒸汽流量计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
近年来,受铁路柴油用量下降、安全管控要求提升、 成本控制要求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水蒸汽流量计成为 不可或缺的模式且规模逐步扩大。但实施汽配加注的主体 较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个别区域的工作开展中,暴露出了一些突出的风险。
2.1 质量风险
汽配加注模式中油品质量控制有两个风险点,一是部 分汽配加注服务没有通过代理企业利用铁路专项柴油资源 开展,柴油资源可能购于地方炼厂或民营加油站,油品质量从源头就难以保证;二是对汽配加注各环节管控不严,出现作业人员用劣质油品替换优质油品以次充好牟利的情 况,严重损害油品质量。
2.2 安全风险
由于柴油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柴油在装卸、运输、加注过程中都有可能因作业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导致 泄露、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同时,区别于铁路运 输,柴油运输道路交通更为复杂,受道路状况、车辆情 况、驾驶员素质、天气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交通事故 的发生具有一定概率,相关机构统计了危化品运输事故 的发生概率,其中平均每辆汽车每 250 万 km 可能发生一次一般性交通事故。除交通事故外,汽配运输途中遇 到道路拥堵、*端天气导致道路中断等情况的发生,将 造成铁路燃油供应延误、铁路生产作业中断,引发相关生产事故。
2.3 廉政风险
作业人员企图通过以次充好、少加多计、偷盗柴油等 违规违法手段得利,为逃避铁路工作人员的监督,企图不当得利的作业人员往往会对用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拉拢、 腐蚀、贿赂,以实现内外勾结合谋实施违规行为。

2.4 人员管控风险是一切风险的根本来源
危化品运输行业是**严格管控的行业,公安、消防、市场监督等主管部门对该行业均有严格的准入管理、日常监 督、定期检验等规定。用油企业、供应企业和运输企业对安全管理、作业流程有特殊严格的规定。但实践中,作业人员 的素质往往良莠不齐,法规、制度的落实存在不确定性,个别不良企业的部分作业人员甚至惯于逃避监管,形成“潜规”则,这是一切风险尤其是廉政风险的根本来源。
3 风险控制机制设计
3.1 集中采购是重要前提
铁路机车柴油实行集中采购、代理服务,可以有效避 免因分散采购可能带来的质量风险,且运输加注过程易于 监控。集中采购可以有效保证全路获得谈判议价话语权,从而降低综合采购成本。集中采购所供应的铁路柴油来源 均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主渠道,均经过严格的化验检测,柴油质量有所保障,通过集中采购开展汽配加注能 够有效控制油源的质量风险。代理开展集中采购、集中配 送服务的企业,可以针对铁路生产运输特点集中投入,从 人员、设备、技术等角度统筹开展风险控制。
3.2 制度与流程是基本框架
管理制度及业务流程、操作流程是一个管理系统内部风险控制的基本框架,能够有效限制业务系统性风险,明确各级主体的管理职责。水蒸汽流量计相关的制度体 系,应明确油品质量标准及合规来源,明确运输企业的资质要求及选取方式,明确运输加注的作业规范和标准流程,明确票据传递与信息统计的标准,明确安全管理以及廉政 建设的要求与责任。制度的刚性要求将成为控制规避质量安全、廉政风险的依据。
3.3 协议约束是法律依据
汽配加注业务人员开展业务涉及用油企业、供应企业、 运输企业等多方主体,必须签订协议,对合作的细节及各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定,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实践中,供应企业要分别与用油企业和运输企业签订汽配加注服务协 议、安全协议和廉政协议,通过协议将用油企业的制度约束传递给供应企业和运输企业,也将供应企业的制度约束 传递给运输企业。
3.4 培训与教育是必备基础
汽配业务的风险点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通过培训与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及作业 人员素质,确保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的有效落实,才能有效控制风险。应建立汽配加注业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教育培训的人员、内容、频次、形式、考核标准等具体要求。应结合业务实际情 况,制定可实施、可验收的安全培训教育 计划,联合用油企业、供应企业和运输企 业,共同开展岗前培训、定期学习。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作业流程和安全规范, 还应包括法规制度、职业道德、廉洁警示 等内容。
3.5 监督与考核是威慑机制
制度不能代替监督,监督与考核应该成为常态。用油企业应对内部管理与作业人员和供应企业、运输企业共同建立起监督机制。供应企业必须对运输企业建立起系统性的监督考核机制。要建立定期检查与不定期临检机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并要求整改,事后再检验,形成闭环;要建立台账核对机制,对取油数量、加油数量、余油数量做到日对日清、月对月清;要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对用户提出的意见及时处理;要建立作业人员定期轮换机 制,避免相同人员在同一作业点作业时间过长形成利益固化;要建立一票否决和黑名单机制,对于存在偷油换油、贿赂工作人员等严重违规行为的运输企业和作业人员,一 票否决并列入黑名单。
3.6 物联网技术是核心手段 人员管控风险是一切风险的根本来源,技术手段是破解人员管控风险的根本途径,而日益成熟的物联网技术是有效控制水蒸汽流量计过程中人员风险的有效核心手段。实 践中,铁路燃油供应企业结合既有的 CROSS 信息系统,进 一步运用物联网技术设计了汽配加注风控子系统,其核心由CROSS 汽配综合模块、卫星定位模块、视频监控模块、电子铅封模块、电子计量模块 5 个部分组成,实现对取油、运油、储油、加油各环节中柴油质量、数量风险的有效监控,可有效规避安全隐患和廉政风险。风控子系统的5 个模块分别发挥各自功能:①CROSS 汽配综合模块可实现调度指挥、模块整合、统计分析、综合监控功能;②卫星定位模块,利 用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对运输车辆的实时定位和运行轨迹的 可追溯;③视频监控模块,利用防爆视频终端及无线传输模 块,实现对车辆进油和出油端口的远程实时监控;④电子铅 封模块,实现对油罐进出油口的远程控制,防止作业人员私 自打开油罐,确保配送油品运输途中的封闭性和安全性;⑤ 电子计量模块通过电子流量计和远程传输模块,实现配送车辆在取油、发油过程中流量读数实时采集并上传至监控中 心,规避了人工单据的使用,业务数据真实。
1.1 水蒸汽流量计概述
铁路燃油汽车配送加注模式是借鉴 J IT 模式,根据各站 段需求,采用汽车油罐车到就近炼厂地付站、省市级油库 或机务油库提油,再运送到需求站段,并直接为机车及调 车机加注的燃油供应模式。水蒸汽流量计区别于燃油由炼厂直 发铁路油库的传统模式,主要针对油库停用后的站段燃油 需求以及长途空跑回库加油的调车机燃油需求。
水蒸汽流量计开展后站段实现燃油零库存管理, 油库相关运维费用不再产生;对于原本长途加油的调车机,实现在站段直接加油,避免了长途空跑对人力、时间、油耗以及正线资源的浪费,大幅提高了调车机工作效率。
1.2 水蒸汽流量计的主要环节
1.2.1 取油环节。取油环节是指作业车辆持提油单据至取油点取油的过程。集中采购渠道的取油点选取附近“三桶油”炼厂地付、“三桶油”省市级油库、机务油库 3 种之 一,油品价格、油品质量与炼厂直发资源一致,3 种资源中综合考虑运距、资源满足、提油便利及运输道路等因素,按综合成本*低选取资源。非集中采购渠道的资源来源多 样化,油品价格一般按市场价格确定。
1.2.2 运输环节。运输环节是指作业车辆由取油点至加注 点运输的过程。铁路燃油的汽配运输环节应由具备危化品 运输作业资质的公司、车辆、人员负责。作业人员根据取 油点位置、同批次连续作业的多个加注点位置、作业时间 等因素合理规划运输线路,对沿线多个上油点配送加注, 运输车辆及运输路线应由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备案。
1.2.3 运输中途的储存停放环节。运输中途的储存停放环 节是指作业车辆在加注作业间歇,对车内余油进行储存的 过程。根据相关法规,危化品运输车辆,应停放在经审批 的场地内,且应有消防、监控等安防设施。
1.2.4 加注环节。加注环节是指作业车辆在铁路生产场所 内对铁路用油装备 (机车、发电车等) 开展油品加注的过 程。车辆到达作业场地后,清理作业区域,放置作业警示 线及灭火器材,完成相关准备工作后开始加注。加注完毕 后,作业人员与铁路工作人员共同确认加注数量,填制油 品配送单及其他相关单据。
2 水蒸汽流量计存在的主要风险分析
近年来,受铁路柴油用量下降、安全管控要求提升、 成本控制要求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水蒸汽流量计成为 不可或缺的模式且规模逐步扩大。但实施汽配加注的主体 较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个别区域的工作开展中,暴露出了一些突出的风险。
2.1 质量风险
汽配加注模式中油品质量控制有两个风险点,一是部 分汽配加注服务没有通过代理企业利用铁路专项柴油资源 开展,柴油资源可能购于地方炼厂或民营加油站,油品质量从源头就难以保证;二是对汽配加注各环节管控不严,出现作业人员用劣质油品替换优质油品以次充好牟利的情 况,严重损害油品质量。
2.2 安全风险
由于柴油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柴油在装卸、运输、加注过程中都有可能因作业人员的不规范操作导致 泄露、火灾、爆炸等事故发生。同时,区别于铁路运 输,柴油运输道路交通更为复杂,受道路状况、车辆情 况、驾驶员素质、天气状况等诸多因素影响,交通事故 的发生具有一定概率,相关机构统计了危化品运输事故 的发生概率,其中平均每辆汽车每 250 万 km 可能发生一次一般性交通事故。除交通事故外,汽配运输途中遇 到道路拥堵、*端天气导致道路中断等情况的发生,将 造成铁路燃油供应延误、铁路生产作业中断,引发相关生产事故。
2.3 廉政风险
作业人员企图通过以次充好、少加多计、偷盗柴油等 违规违法手段得利,为逃避铁路工作人员的监督,企图不当得利的作业人员往往会对用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拉拢、 腐蚀、贿赂,以实现内外勾结合谋实施违规行为。

2.4 人员管控风险是一切风险的根本来源
危化品运输行业是**严格管控的行业,公安、消防、市场监督等主管部门对该行业均有严格的准入管理、日常监 督、定期检验等规定。用油企业、供应企业和运输企业对安全管理、作业流程有特殊严格的规定。但实践中,作业人员 的素质往往良莠不齐,法规、制度的落实存在不确定性,个别不良企业的部分作业人员甚至惯于逃避监管,形成“潜规”则,这是一切风险尤其是廉政风险的根本来源。
3 风险控制机制设计
3.1 集中采购是重要前提
铁路机车柴油实行集中采购、代理服务,可以有效避 免因分散采购可能带来的质量风险,且运输加注过程易于 监控。集中采购可以有效保证全路获得谈判议价话语权,从而降低综合采购成本。集中采购所供应的铁路柴油来源 均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主渠道,均经过严格的化验检测,柴油质量有所保障,通过集中采购开展汽配加注能 够有效控制油源的质量风险。代理开展集中采购、集中配 送服务的企业,可以针对铁路生产运输特点集中投入,从 人员、设备、技术等角度统筹开展风险控制。
3.2 制度与流程是基本框架
管理制度及业务流程、操作流程是一个管理系统内部风险控制的基本框架,能够有效限制业务系统性风险,明确各级主体的管理职责。水蒸汽流量计相关的制度体 系,应明确油品质量标准及合规来源,明确运输企业的资质要求及选取方式,明确运输加注的作业规范和标准流程,明确票据传递与信息统计的标准,明确安全管理以及廉政 建设的要求与责任。制度的刚性要求将成为控制规避质量安全、廉政风险的依据。
3.3 协议约束是法律依据
汽配加注业务人员开展业务涉及用油企业、供应企业、 运输企业等多方主体,必须签订协议,对合作的细节及各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定,保障各方合法权益。实践中,供应企业要分别与用油企业和运输企业签订汽配加注服务协 议、安全协议和廉政协议,通过协议将用油企业的制度约束传递给供应企业和运输企业,也将供应企业的制度约束 传递给运输企业。
3.4 培训与教育是必备基础
汽配业务的风险点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通过培训与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及作业 人员素质,确保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范 的有效落实,才能有效控制风险。应建立汽配加注业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教育培训的人员、内容、频次、形式、考核标准等具体要求。应结合业务实际情 况,制定可实施、可验收的安全培训教育 计划,联合用油企业、供应企业和运输企 业,共同开展岗前培训、定期学习。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作业流程和安全规范, 还应包括法规制度、职业道德、廉洁警示 等内容。
3.5 监督与考核是威慑机制
制度不能代替监督,监督与考核应该成为常态。用油企业应对内部管理与作业人员和供应企业、运输企业共同建立起监督机制。供应企业必须对运输企业建立起系统性的监督考核机制。要建立定期检查与不定期临检机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并要求整改,事后再检验,形成闭环;要建立台账核对机制,对取油数量、加油数量、余油数量做到日对日清、月对月清;要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对用户提出的意见及时处理;要建立作业人员定期轮换机 制,避免相同人员在同一作业点作业时间过长形成利益固化;要建立一票否决和黑名单机制,对于存在偷油换油、贿赂工作人员等严重违规行为的运输企业和作业人员,一 票否决并列入黑名单。
3.6 物联网技术是核心手段 人员管控风险是一切风险的根本来源,技术手段是破解人员管控风险的根本途径,而日益成熟的物联网技术是有效控制水蒸汽流量计过程中人员风险的有效核心手段。实 践中,铁路燃油供应企业结合既有的 CROSS 信息系统,进 一步运用物联网技术设计了汽配加注风控子系统,其核心由CROSS 汽配综合模块、卫星定位模块、视频监控模块、电子铅封模块、电子计量模块 5 个部分组成,实现对取油、运油、储油、加油各环节中柴油质量、数量风险的有效监控,可有效规避安全隐患和廉政风险。风控子系统的5 个模块分别发挥各自功能:①CROSS 汽配综合模块可实现调度指挥、模块整合、统计分析、综合监控功能;②卫星定位模块,利 用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对运输车辆的实时定位和运行轨迹的 可追溯;③视频监控模块,利用防爆视频终端及无线传输模 块,实现对车辆进油和出油端口的远程实时监控;④电子铅 封模块,实现对油罐进出油口的远程控制,防止作业人员私 自打开油罐,确保配送油品运输途中的封闭性和安全性;⑤ 电子计量模块通过电子流量计和远程传输模块,实现配送车辆在取油、发油过程中流量读数实时采集并上传至监控中 心,规避了人工单据的使用,业务数据真实。

